ADVERTISING

繼父靠種地養活一家9口,供3個繼女讀名校碩士博士,網友不贊反嘲太傻,結局卻出人意料

繼父靠種地養活一家9口,供3個繼女讀名校碩士博士,網友不贊反嘲太傻,結局卻出人意料
2022-05-30 檢舉

「太傻了,不管親生兒女,卻把別人的女兒培養成才。」

「可能是基因不好吧!」

「等他S了清明節沒一個來的。」

前段時間,一則 《農民繼父供3個繼女成名校研究生》 引發網友熱議。

 

 

62歲的農民李享知,早年喪偶,與有3個女兒的女子再婚后,

20多年來不辭辛苦撫養6個子女,還將3個繼女培養成名校研究生、博士。

 

 

大女兒李小玲,是海洋研究所碩士;

二女兒李小玉,是美國林肯大學、哈佛大學的碩士和博士;

小女兒李冬冬,是師范大學的在職研究生。

事跡曝光后,無數網友稱贊李享知是 「了不起的父親」

 

 

但其中也夾雜了各種質疑和嘲諷。

有些網友抨擊李享知是 「沽名釣譽」 ,只顧繼女不顧親生兒女,稱  「有后媽就有后爹」

那麼故事的主人公李享知到底是太傻,還是太善良?

 

今天,就讓我們走進李享知和他的重組家庭,一探究竟。

一,一人撐起9口之家

1993年 ,李享知經人介紹和李水英組成新家庭。

這一年李享知33歲, 喪偶多年,獨自照顧3個子女和聾啞智障的二哥

家徒四壁,之前沒有女人愿意嫁給這個「爛攤子」。

李水英是3個女孩的母親 ,前夫酗酒好賭還家暴,李水英和他失婚后,帶走了小女兒李冬冬。

對過慣苦日子的李水英來說,窮不可怕, 她更看重李享知的善良忠厚和顧家。

兩個苦命人的惺惺相惜,讓這幾間破舊的紅瓦房充滿了溫度。

 

李水英賢惠持家,將家里家外打理得井井有條,李享知從地里回來后,也能吃上一口熱乎乎的飯菜。

這樣的日子,他過得幸福而滿足。

可惜好景不長.

婚后沒幾年, 李水英患上嚴重的類風濕性關節炎 ,膝蓋腫得和大腿一般粗,

干不了重活不說,還要隔三差五去醫院治療。

家里的重擔再次落在李享知肩上, 一家7口人,全指著幾畝薄田填飽肚子。

那幾年,盡管李享知起早貪黑,盡管李水英勤儉持家,一家人的生活還是「苦不堪言」。

吃的是紅薯拌飯,穿的是「補丁綴補丁」。

讓李享知沒想到的是, 更「苦」的日子還在后面。

 

 

1999年清明節前后,李享知忙完地里的活計,扛著鋤頭回到家中, 卻發現家里來了3位陌生人。

妻子李水英看到他進門,站在一旁,低著頭不敢言語。

李水英看著這一老兩小,心里頓時明白了。

這三個人,是妻子李水英的 兩個女兒李小玲、李小玉,以及她們80歲的爺爺封芑志。

封芑志見到李享知,佝僂的背似乎彎到了地上,顯得局促不安。

他為難地告訴李享知,他的兒子好吃懶做,不務正業,賭輸了錢就打孫女出氣。

2個孫女成績不錯,如今上不了學,家里更是窮到沒米下鍋, 連活下去都是問題。

他不得已才帶孫女上門,為她們討一條活路。

 

就在這時,小女兒李冬冬放學回家,看到久違謀面的兩個姐姐,她不知道發生什麼事,默默跟姐姐站在一起。

姐妹三人站成一排,怯生生地叫了一聲 「爸爸」

妻子李水英眼眶濕潤,卻也不敢言語。

一家7口的重擔,全壓在丈夫李享知一人身上,

 

 

如今再添兩張嘴吃飯,她知道對丈夫來說,會更加力不從心。

夾在中間的李水英左右為難,只能低下頭,等丈夫做決定。

時隔多年,李享知依舊記得當天見到兩個繼女的場景。

「兩個孩子餓得面黃肌肉,看起來很可憐。」

「如果我是畫家,現在還能畫出她們當時的樣子。」

 

了解完情況后,李享知二話不說,伸手攬過2個繼女,將她們留在家中。

7口之家,瞬間「升級」為9口。

面對妻子感激的神情,李享知說:

「這是我應該做的,既然我們結了婚,你的女兒,也就是我的女兒。」

話說出口容易,可是生存下去,卻是難事。

一家9口人,全靠他一個人養活。

農技員出身的李享知,承包了12畝田地,種植水稻、花生、紅薯、玉米等農作物。

除草、施肥、插秧、割谷……他一人攬下,一年四季沒有閑暇。

妻子在家也不閑著,頂著腫痛的膝蓋,養雞養豬,做家務,為孩子們縫補衣服。

9口人擠在幾間破舊的紅磚房里, 吃飯是一天中最熱鬧的場景。

 

李水英用一口大鐵鍋做飯,打飯時就像食堂一樣,還要排隊。

為了填飽9張嘴,她不得不「掰著手指頭」過日子。

一個月買一次肉,還是挑市場上最便宜的豬頭肉。

看著孩子們和聾啞二哥在飯桌上你爭我奪,她和丈夫卻連一筷子肉也不舍得夾。

一家人相處和睦,可是日子卻真的捉襟見肘。

家里6個孩子,三個讀國中,三個讀國小, 

一年下來學雜費就要2萬6千多元 ,這等于李享知在地里勞作一年的收入。

身邊的親友不忍看李享知太過辛苦,經常勸他不要那麼傻。

以他家的經濟條件,能夠收留3個繼女,已經是「仁至義盡」, 何苦還要費勁吧啦供她們讀書呢?

 

再說了,在當時的村子里,很多女孩子國中沒畢業,就出去打工賺錢養家了。

當地有句口頭禪 「紅土過不得水,女兒養不得娘」 ,用來形容女兒長大后,就是潑出去的水。

很多人用這句話來勸李享知中止女兒們的學業,可他始終不為所動。

他說: 「我要麼不養,既然要養,就算做牛做馬,也要供她們讀書。」

李享知雖是個地道的農民, 卻并非像網友嘲諷的「基因不好」。

他是一位「老牌高中生」。

1972年,兩個鄉鎮只有8個讀高中的名額,李享知通過考試,成為其中之一。

到了1994年,在一個干部考試中,李享知考了第5名,順利過關。

 

接受過教育的李享知,篤信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他殷切地希望每一個子女都能成才,通過知識改變命運。

為了鼓勵6個孩子好好讀書,李享知還特地制定了一條家規:

「凡是讀到國中二年級的孩子,無論放假還是放學回家,都可以免去做家務和做農活,一心一意看書」。

或許就是父親的引導,在三姐妹心中埋下了信仰的種子。

 

 

 

二,父愛如山

多年后,已經是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大女兒李小玲寫了一篇散文 《父愛如山》 ,表達了對繼父的感恩之情。

 

 

她在文中提到生父,留給她和妹妹的只有仇恨和陰影。

她和妹妹懂事聽話,成績也不錯,可是生父經常因為賭博輸了錢打罵她們。

「不是扇耳光、罰跪,就是用竹掃把打得我們身上都是火辣辣的血紅印子。」

父母失婚后,她們就成了沒人管教的野孩子,就連村子里比她們小的孩子,都可以肆意霸凌她們。

 

 

遇到繼父后, 是繼父如山般的關愛,讓她們再次體會到幸福的滋味。

「生活雖然艱苦,但是父親一個人默默承擔起全部的重擔,

拼盡全力給我們營造一個充滿溫馨與愛的家,卻連一句抱怨的話都沒有對我們說過。」

當時家里所有的錢都被用來給孩子們交學費,為了省錢,李享知不肯在自己身上多花一分錢。

有一次,妻子李水英買了幾尺布,想給他做一身新衣服,被李享知知道后,又硬生生給退了回去。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