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歲台灣老兵沒錢沒子女,離家70年想回大陸,找到湖南侄子問:我沒錢,你還養我嗎?侄子一句話讓他瞬間落淚
可是弟弟也是出于無奈,人死不能復生,弟弟只好帶著鄧雪桂來到了母親的墳前。
看著母親的墳頭,念及這麼多年以來自己的不孝, 鄧雪桂徑直跪了下來,一邊磕頭一邊痛哭。
地上滿是碎石子,鄧雪桂又磕得很用力,不一會兒額頭就破了。
可是他依舊磕著頭,嘴里不住念叨著:「媽啊,是我不孝!我沒能早點回家,都是我不孝!」
心中的疼痛和悔恨如千斤重擔,壓得鄧雪桂喘不過氣來。在旁邊人的強行攙扶下,他才終于從地上站了起來。
回到家后,看著母親生前居住過的房間,鄧雪桂又流下了悲痛的淚水。
在回來的一路上,他幻想過無數種和母親見面的場景,也決定余生都好好留在母親身邊,給她老人家養老送終。
可奈何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個遺憾,此生是不得圓滿了。
傾其所有報家鄉,一腔慈情護后輩
等心情平靜下來之后,鄧雪桂緊緊握著弟弟的手,又見到了兩個多年未見的妹妹,兄妹四人在這一刻終于團聚了。
四個老人家圍坐在一起,開始相互傾訴這麼多年的生活情況。
上世紀80年代的內陸農村,生活條件和工資水平相較台灣而言還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所以弟妹三人的家庭狀況都不算太好。可即便如此,他們也都養大了兒女,還抱上了孫輩。
在弟妹三人眼中,已經移居台灣40年的鄧雪桂也早就應當組建自己的家庭了,
可是這回回家,卻沒有看到兒孫陪他一起回來。
不解之余,弟弟問了鄧雪桂家中的情況,只見鄧雪桂苦笑了一下,回答道:
「我沒結婚呢!也沒有孩子,這些年就是我一個人。」
弟妹們都驚呆了!
鄧雪桂當年去台灣的時候也不過二十來歲,是一個精壯的小伙子,還當過兵
縱然沒文化,可找個力氣活養家糊口也不是難事,更何況鄧雪桂脾氣又好,怎麼會一直沒結婚呢?
一場戰z,不僅使他們一家人分離幾十年,還讓鄧雪桂孤寡至今。
時隔多年再回到家鄉,鄧雪桂對這里的一草一木都滿懷眷念,對家鄉的發展更是無比上心。
他看到村里的小學十分簡陋,孩子們的上課環境很艱苦,便掏出了幾千塊的積蓄,
給村里重新建了一所學校;看到有些鄉親們的家庭條件實在貧困,鄧雪桂又擠了一點錢出來給他們改善生活。
對于弟弟妹妹們,鄧雪桂更是沒有二話。眼見著幾個侄子外甥都有了自己的家庭,
他別的忙也幫不上, 就出資給幾個侄子建了一棟二層的磚房,又拿出了剩下的一點積蓄給外甥們補貼家用。
在親人鄉鄰們的眼中,鄧雪桂儼然是一個「富豪」了。但實際上,
鄧雪桂拿出來的這些錢已經幾乎算是他全部的積蓄了,而且這些積蓄,還都是鄧雪桂一點一點從牙縫里扣出來的。
當初剛到台灣,鄧雪桂就退伍了,靠著一個月幾百塊錢的補貼和出賣勞動力艱難度日。
在最窘迫的時候,他連一包香火因、一管手指大小的牙膏都買不起。
但就是在那樣的艱苦條件下,他也時常幻想著自己有朝一日能重回故鄉,便盡量減少花銷,把錢都攢著帶回老家。
如今回了家鄉,懷著一顆赤子之心的他,將積蓄全都拿出來幫扶家鄉發展,照顧后輩生活。
鄧雪桂這次在老家呆了很久才回台灣。 從1988年起,他每隔幾年都要回家一次,直到20世紀初,一共回去了4次。
每一次回去,鄧雪桂都會拿出積蓄為家鄉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
而他的這份恩情,也被鄉親們牢牢記在了心里。只要他一回家,
親戚鄰里們都會上門來看望,邀請他去自己家里吃頓便飯,一些人家還會集資出點錢請來戲班子唱戲。
這些舉動在今天看來可能都是不值得一提的,但在當年,
卻代表著家鄉百姓對鄧雪桂的感激之情,也折射出了村民的樸實善良。
婉拒親人留鄉言,鮐背之年欲歸根
早在1988年第一次回鄉的時候,弟妹們就極力勸說鄧雪桂留下來,
他在台灣無兒無女,沒有人照顧,將來要是有個萬一,弟妹們遠在大陸都幫不上什麼忙。
不過,面對親人的邀請,鄧雪桂還是幾次三番選擇了婉拒。
他擺擺手說道:「幾十年都過來了,我對那邊的生活也習慣了。
反倒是這里的環境不適合我了,夏天蚊子又多,就不折騰了!」
其實這些話都只不過是借口。鄧雪桂在外漂泊多年,何嘗不想回家。
只是一來,弟妹們也有一大家子的人要養活,而自己已經不是年輕人了,不僅幫不上什麼忙,
還給他們多增加負擔;二來,自己在桃園還有好幾個相依為命一起走過來的老戰友,
鄧雪桂也不能就這樣丟下他們,說走就走。
鄧雪桂多次拒絕,親人們也不好再說什麼,只能囑咐他,以后有時間要多多回家來看看,回去之后也要時常寫信聯系。
鄧雪桂也正是這樣想的,趁著自己腿腳還利索,他一定會常回家看看。
可是歲月不饒人,尤其是對于一個飽經風霜的老人。
鄧雪桂的身體一天不如一天了,再加上積蓄幾乎都花在了家鄉建設上。
一沒錢,二沒力,那條台灣海峽又再次變成了一道天塹,阻擋著他回家的腳步。
在身邊的戰友一個個接連去世后,鄧雪桂陷入了更加孤苦無依的境地,思鄉之情也越來越濃烈。
他覺得自己可能也沒多少時間了,于是想到了「落葉歸根」。
在過完96歲生日之后,他拖著年邁的身子撥通了一個電話,就出現了文章開頭那一幕。
他斟酌再三,小心翼翼地問著侄子鄧友愛:「我想回家了,你能接我回家嗎?但是我現在沒有錢了,你還養我嗎?」
電話那頭的鄧友愛聽罷沒有任何猶豫,他只說了一句話:「好,我接你回家,我養你。」
其實這個電話,鄧友愛也是等了多年了。他一刻都沒忘記過伯父對自己家的幫助扶持,
在自己最窮困潦倒的時候,是伯父伸出了援手。
尤其在父親過世后,他想著年事已高的鄧雪桂,不止一次打電話想接他回來。
可是鄧雪桂怕給侄子添麻煩,一直沒有松口。
如今,鄧雪桂自己主動提了出來,這讓鄧友愛十分高興。
他馬上開始收拾自家的房子,想讓伯父住得舒服一點。
而對岸的鄧雪桂,在得到侄子肯定的答復后,高興地熱淚盈眶。
他也開始收拾為數不多的家當,踏上了回家的歸途。不同的是,這一次回家,他再也不會離開了。
落葉歸根,是人之常情。而血濃于水,也是鄧家幾代人的堅守。
正如當年老母親在村口盼兒歸一樣,如今的鄧友愛,實現了奶奶的遺愿,盼到了鄧雪桂的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