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長時間窩在家裡
你會發現,能量得到補充,身心得到鍛煉,視野變得開闊。
(1)養成戶外活動的習慣
最近幾年,「公園20分鐘效應」火了。
不必花太多時間,也不必跑太遠的地方。
只要在自然環境待上20分鐘,心情就能大好,壓力也能減輕不少。
有研究表明,自然環境中的綠色植被、清新的空氣和寧靜的氛圍,能夠降低心率和血壓,減少壓力荷爾蒙的分泌,同時提升心情和認知功能。
這是美國密西根大學所做的實驗,他們發現,僅僅20分鐘的大自然體驗就足以顯著降低實驗者的壓力荷爾蒙水平,這種效果在20~30分鐘時最為顯著。
所以,不妨挑選一個附近的公園或自然環境好的地方,即使只是靜靜地待上一會,也能讓你恢復能量,讓你精神更愉悅、更放鬆。
(2)找份工作,保持與人接觸
認識一些朋友,有的是司機,有的是清潔,表面上挺普通,但一聊才知道,人家是拆遷戶,家裡有好幾間房子。
顯然,對他們來說,物質上早就沒啥可愁的了,出來上班還真不是為了賺多少錢。
看過這樣一段話:
「上班最大的意義不是那點工資,而是工作能讓你有規律的生活,有見人的機會,有穩定的社交圈子,還有來自客戶同事或多或少的壓力。
一來可以鍛鍊心智,二來能促進你不斷前進,不致於生活越來越墮落。 」
這話雖有幾分調侃,但也不無道理。
找工作,或許薪水不高,但也可作為與社會連結的接點,讓自己生活有規律、有交流、有成長。
(3)多出去走走,主動建立社交圈
在家宅久了,社交就少了,圈子也小了,視野和思考也容易變得狹窄起來。
見到鄰居打個招呼,約老友一起吃吃飯,都是拓展社交的方式。
就算是人與人之間淡淡的聯繫,也能為自己的生活增添光彩。
一位朋友說,最近跟姊妹們一起聚了個餐,感覺沾了點人氣,雖然沒說上多少話,還是有那種能量被帶動的感受。
大數據時代,許多人已陷入資訊繭房,多出去走走,多交流溝通,這樣才能激發能量,促進認知更新,保持思維活躍。
寫在最後
許多人狀態不好,就是因為太壓抑了。
一天天窩在家裡,把自己關在格子間,日復一日,就會憋出內傷。
但世界遠比我們想像得廣闊。
《人民日報》中,有這樣一句話:
「不走出去,家就是你的世界;走了出去,世界就是你的家。」
不妨出去走一走,去見人,去看海,去聽風,去感受那街頭巷尾的熱鬧喧囂,去領略那萬里山河的遼闊壯美。
你會發現,天很寬,人很小,世界很大,生活很美,你以為的那些痛苦與絕望,不過是一時的執念,終將如過眼雲煙、隨風而逝。
有句話說得好:
“生活就是一個不斷走出去回來,再走出去再回來的過程。”
去探尋,去社交,去體驗各式各樣的事物,去遇見各式各樣的人。
走出去,我們才能見天地,見眾生,見自己。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