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ING

8歲女兒火化時發現異常,起疑掀開白布,父親跪謝工作人員

8歲女兒火化時發現異常,起疑掀開白布,父親跪謝工作人員
2023-06-03 檢舉

比如說,富者施捨出一百元,貧窮者亦施捨出一百元,

富者所施捨一百元猶如九牛去一毛,而貧窮者所施捨的一百元則可能是數日之餐。

因此,出心的程度就大有區別,

同是一百元數目,貧者所做的善事就大得多,所種的福德效果也大得多。

所以,往往貧人施捨數十元,會勝過富者施捨數千元或數萬元。

 

又比如說,甲乙兩人同是一樣生活環境,施捨出同一個數目的錢財來做善事,

而阿甲做了善事之後,心中常常記住,冀圖速速獲報答,並常有居功之心,沾沾自喜。

而阿乙做了善事之後,無居功之心,亦無冀圖速獲福報,謙虛謹慎,只顧耕耘,不問收成。

因此,甲乙兩人的出心程度就大有區別,阿乙所得的福果必然遠勝阿甲。

佛經有云:「無功德處,是大功德。」

意思是說,沒有「功德之心」自居,所做的功德才是大功德。

 

「出心」即是「發心」,是發慈悲之心,發布施之心。

如果是較有修持和德行的人,發出的「慈悲之心」是非常深遠的。

任何正派宗教的教主,在當初設教的時候都有一個共同的宏願,

就是「普渡一切眾生,拯救一切眾生出苦海。」

這種偉大的慈悲心,成就了不可思議,無可衡量的大功德。

 

現在佛教和道教的一切法事,在「回向」的時候,

都是將法事的功德回向給一切眾生,祈世界和平,風調雨順,眾生安居樂業。

這也是發大慈悲心的表現,本身就具無量的功德。

學佛學道的人,修行修德的人,立志種福改善命運的人都應該發大慈悲心,

不但為自己,更要為大眾,埋頭辛勤地耕耘,日積月累,自然會收成到豐碩之果。

 

B、以「受益的程度」來衡量。

比如說,阿甲所做的善事是一個人受益,

而阿乙所做的善事是使大眾受益,當然阿乙勝阿甲。

又比如說,有阿丙不務正業,嗜賭邪淫,債台高築。

阿甲用金錢幫助他還清債務,救起阿丙免受官刑之苦。

 

而阿乙則用言語曉以大義,勸回阿丙改邪歸正,使他終生幸福。

甲乙兩人同使一人受益,都有善德。

但阿甲是使他暫時受益,而阿乙是使他終生受益,則後者又遠勝於前者。

亦可見不一定要用金錢才能做得善事。

 

以上兩種衡量方式都是首重於「發心」。

因此不一定有錢的人才有機會做善事,貧者只要能「發心」去做,效果一定比富者好。

因此「出心」比「出錢」要珍貴得多。

而上天所庇輔的,也就是能夠真正施捨出「愛心」給眾生的人!

所謂 「皇天無親,唯德是輔」,「天道無親,唯與善人」。

這正是上天最公平的之處!

 

 

依據因果而論,前生多做善事,多修行的人,今生福報會很大,智慧高超,

也就是說,為善修行應得富貴聰明之報才對,

但為什麼現前所看的富貴之人,多橫行霸道,而且鬼頭鬼腦呢?

反而善良的人,往往多窮苦與愚笨亦不少呢?

 

一 眾生未開悟有隔陰之迷故。

今生若廣行善業(梵語kusala-karma),布施喜捨,捐助救濟,甚至修行精進,

這些功德利益之因是不會消失的,今生若無開悟證成菩提或往生淨土,

那麼,今生的善因與修行的功德,必然會感召來生的大富大貴,甚至聰明絕頂,

但由於沒有證成果位之故,投胎人間便成隔陰之迷!

 

忘記了前世自己所做的一切因果,

心地亦然被五欲(梵語panca kamah)六塵(梵語sad visayah)所染污與蒙蔽,

善根一時無法大展流露,自己的私慾作崇,

憑著他的福報,造業下去,為名為利的習氣,還是熾盛燃燒著,

甚至橫行霸道,又如你所說的,鬼頭鬼腦皆使出來哩!

 

二 因果是不失亂的。

因果是分明的,是有規律而且平等的。

富貴有富貴的因果,聰明的聰明的因果,

為善有為善的因果,為惡有為惡的因果,

窮苦有窮苦的因果。

因果律是分明的,所以佛要我們廣修諸法,世間法與出世間法都要學習。

大般若經云:『菩薩摩訶薩,若有一善法未能圓滿,而得無上正等菩提,無有是處。』

 

由此可見,有些人行善或修行,往往會顧此失彼,

顧彼失此,修此法而無修彼法,修彼法而無修此法,不能面面顧到,

 

比方說:

有些人布施心做到了,但為人不仁,以後的果報就會富而不仁;

有些人布施心做到了,但不聽經聞法,來生的果報就會富貴命,但沒有智慧,得到愚笨無知的果報;

有些人聽經聞法,但布施心沒有,來生的果報就會很聰明,但沒有福報,生活貧窮困苦;

有些人布施心有,也聽經聞法,來生果報就很聰明,而且很富貴又很善良。

有些人不布施喜捨,又不聞法聽經,來生果報就很窮苦,而且愚癡魯鈍;

有些人布施喜捨心有,但喜歡吃喝嫖賭,來生的果報就很富貴,

但為人橫行霸道,常使用權威欺淩弱者。

以上種種實例,我們就知道因果的關聯性是如何了!

 

因果是分明的,不會錯亂的,是平等的,為善為惡,果報就有善有惡;

修行者若如是知,如是見,是名正見。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

或許你也喜歡